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文學獎和經濟學獎頒獎儀式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華裔科學家、“
光纖之父”
高錕等獲獎者陸續(xù)走上領獎臺就坐。
瑞典國王向華裔科學家
高錕頒發(fā)諾貝爾物理學獎
盡管
高錕因健康原因8日未能在斯德哥爾摩大學進行演講而由夫人黃美蕓代替,但他昨天親自出席頒獎儀式,從卡爾十六世國王手中接過了這一殊榮。
據報道,
高錕的夫人黃美蕓透露,因為
高錕患有“老人癡呆癥”,大會作出特別安排,由瑞典國王親自走近頒獎。黃美蕓還說,
高錕精神很好,很開心。
報道說,8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得獎人講座中,夫人黃美蕓代表
高錕發(fā)表演講。由于光纖的原材料玻璃是以沙粒提煉而成,因此黃美蕓以《古沙傳捷音》為題演講。
這篇演說展示了當年
高錕是如何力排眾議、提出創(chuàng)見,并堅持進行長期艱苦的實驗、反復探索論證,最終創(chuàng)造出一根玻璃管子改變整個世界的奇跡。
據媒體報道,早在上世紀50年代,傳統(tǒng)的無線電傳輸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通訊日益增加的要求。當時,有關如何減低訊號傳送過程中損耗的方法紛紛被提出,但仍在修讀博士學位的
高錕,已經提出了同時以幾何光學和波動學說來進一步理解“波導”問題的全新想法。60年代初,激光已經發(fā)明,但光通訊完全未成氣候,但
高錕已經提出:“我們怎么可以斷定激光沒有前途?如果光通訊僅僅停留在理論階段,那就太可惜了。”
高錕堅持要對自己的想法進行科學實驗,在此后2年多時間里,他埋首實驗室做研究,最終認定了廉價的玻璃是最可用的透光材料。
高錕為此寫成了一篇論文,1966年7月發(fā)表在英國電子工程學會的年報上,這篇論文的發(fā)表被視為光纖通訊誕生的開始。
在其后幾年間,
高錕繼續(xù)帶領團體進一步提高實驗成果,面對質疑與批評,
高錕對此信念堅定、熱情不減。而今,
高錕四十年前的預言已經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