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根據中國臺灣工研院IEK的統計,2004年臺灣光通訊總產值為83.17億新臺幣(約合20億人民幣),預計2005年將突破100億新臺幣的產值、2009年可達成351億新臺幣,而2005年~2009年之年復合增長率CAGR為33.8%。光器件在2004年產值占光通訊總產值69%的比重,預期2005年因FTTH相關建設需求仍維持7成左右的產值比重,預計到2009年光器件仍是臺灣光通訊產業(yè)中的重要基石。
而光通訊設備因東南亞建設需求帶動出貨量,預期2005年產值為26億新臺幣,另廠商在接入端的技術不斷提升中,預計2008年將突破60億新臺幣的產值、2009年可達近80億,2005~2009年的CAGR為30.4%(如圖一)。
圖一 臺灣光通訊產業(yè)產值歷年統計
光器件為臺灣光通訊產業(yè)主要收入來源
臺灣光器件的生產能量一直以來是臺灣光通訊產業(yè)的穩(wěn)固基石,一般常用的產品如光收發(fā)器(Bi-Di、155M、622M、1.25G)、光耦合器、光連接器、光跳接線、光開關等,廠商的生產技術已經相當熟練,隨著寬帶網絡往接入端建設前進,除了成熟產品的需求固定存在外,對于如BPON光收發(fā)器、GEPON光收發(fā)器、G.E. Switch、PLC 光收發(fā)器、WDM、光隔離器、光準直器的需求相對增加,這些產品臺灣也有超過一半的廠商可以量產,在產品品質與技術水準的提升,臺灣廠商相當具有競爭力。
至于系統設備方面,雖然投入的廠商數與產業(yè)能量相對光器件弱勢一點,但對于技術的提升與品質的加強,廠商卻從來沒有懈怠或灰心,一般常用的純熟產品如SONET/SDH、ADM、TM、DLC、Multiplexer、DLC等設備,臺灣廠商已經具備相當純熟的量產技術與能力,且大量出貨到如東南亞、歐洲、中東等地區(qū),在整個接入網絡往PON的方向發(fā)展,也已經有廠商在如L3 Ethernet Switch、PON(ONU/OLT)等相關設備進行開發(fā),雖然整體產業(yè)規(guī)模不及國際大廠,但期望在技術的提升速度與品質維持等方面,可以達到國際水準。
小結
臺灣光通訊產業(yè)在全球的地位,于資金與產能方面觀察,相對國際大廠是相當勢微,但并不代表臺灣廠商于這塊市場中毫無競爭優(yōu)勢,多年耕耘下來,臺灣光通訊產業(yè)的產業(yè)供應鏈算是相當完整,尤其是光器件的產品線相當齊全,更重要的是,零部件、芯片的自制力不斷的提升中,降低了對外采購的成本,且與國際大廠的合作關系多年來相當穩(wěn)固,在品質與價格的提供相當獲得青睞,因此國際上聲譽相當不錯,更重要的是,光器件的生產過程中人工成本的比重相當高,因此在成本控制、管理彈性的掌握能力相當強,往往能為客戶提供最好的銷售價格,但仍維持一定的產品品質。
不過在系統技術能力相對國際大廠來的薄弱,且軟件設計與撰寫人才缺乏,無充裕的網絡設計實力,所幸2005年7月份,中華電信與臺灣工研院電通所已經在南港已經簽署合作協議,將建立以太無源光網絡(EPON)的測試環(huán)境,提供臺灣廠商測試EPON的光線路局端和終端裝置,并在實際用戶的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小規(guī)模試運行,讓境內廠商有實際操兵的機會,快速提升廠商的技術實力。
另外,整個大環(huán)境也有在改變中,例如在制造技術逐漸趨于簡化、器件模塊化的比例越來越高,相對價格降價壓力就比較大,利潤也會被壓縮,可以有效地降低和控制生產成本,與一味的殺價競爭卻是不同的經營模式,臺灣廠商如何成功發(fā)揮這方面多年的經驗,將是決定訂單多寡的關鍵因素之一。
文作者是臺灣工研院IEK電子組分析師。
作者:詹睿然 摘自:光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