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Z訊 壟斷是中國國有電信運營商的原罪,而監(jiān)管部門打破壟斷的方式也往往帶有計劃經濟時代遺留的特征。鐵塔公司就是典型的“中國特色”產物:為了加強市場競爭而采用特殊的行政手段干預市場,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自上世紀90年代原中國電信被拆分為固話和移動電話兩大業(yè)務,分離出中國移動、中國聯(lián)通、中國網通和中國電信四家企業(yè)后,國內電信市場就進入了壟斷競爭的時代。后來中國網通與聯(lián)通合并,移動、聯(lián)通、電信三足鼎立的局面成型。早期移動占據著無線通信市場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但在3G時代移動因為制式劣勢而進步緩慢,聯(lián)通和電信乘機快速追趕,縮小了與老大的差距。
三家巨頭的競爭也讓國內3G網絡快速發(fā)展,手機資費明顯降低,消費者得到了不小的實惠。但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興起,4G技術開始替換3G網絡,市場對運營商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用戶和互聯(lián)網企業(yè)要求大幅降低數(shù)據流量費用的呼聲越來越高,也給政府管理部門帶來了新的壓力。
運營通信網絡需要不菲的成本,其中主要的開銷就是無線基站的建設和維護費用。通信設備的開銷還好說,比較令人頭疼的是土地的購買或租賃、基礎電力、光纜工程的建設等事項。覆蓋同樣面積所需的基站數(shù)量越少,運營商的成本就會越低,同時網絡的建設速度也會越快。
本來,提升基站有效覆蓋率的最佳方式是使用較低的通信頻段。目前4G網絡分配的頻段都在2000MHZ上下,而最理想的頻段是過去模擬電視網絡占用的700MHZ位置。目前模擬電視信號已經沒什么人使用,這部分無線電資源理應讓出來建設電信網絡。但是廣電部門和企業(yè)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影響,遲遲不肯讓出這塊大蛋糕,寧可讓它閑置在那里。工信部拗不過廣電大腿,只好為運營商分配了覆蓋效率低、性能相對差的高頻段,明顯增加了電信網絡的建設難度。
優(yōu)質無線電資源用不了,該怎么降低網絡建設成本呢?最終工信部想出了一個大招:基站共用!三大運營商本來是各建各的網絡,現(xiàn)在政府要求他們合作,聯(lián)合進行基站建設。過去一個基站要么屬于移動要么是聯(lián)通或電信的,同一個區(qū)域三家一般會建三個基站;現(xiàn)在每個基站安裝一套通用設備同時服務三大企業(yè),等于省去過半的土地、基礎設施費用。合作的基站誰來管呢?答案就是另外成立一家國有鐵塔公司,接受三大運營商既有基站資源,以后大家不再自己建設了,而是向這家鐵塔公司租賃。鐵塔公司拿著租賃費用和政府補貼去建設基礎網絡,最大程度加快擴建速度并降低成本。
不得不說這個政策實在很棒:電信業(yè)是自然壟斷行業(yè),多家競爭時的確會降低基礎建設的效率。現(xiàn)在政府一道指令就把無效競爭阻止了,還能平衡幾家企業(yè)的實力,又能降低成本提高速度又可以加強競爭,可謂一石二鳥。換了是私營企業(yè)這種政策當然不會有人聽,誰會把自己辛苦建設的基站就這么交出去以后還得租賃呢?但中國的運營商都是國有,政府要你做什么你就得照做,豈有不從的膽量?因為廣電部門壟斷優(yōu)質頻譜,電信業(yè)沒法選擇最佳策略;但又因為電信企業(yè)必須聽工信部的話,所以“鐵塔公司”這種在私營經濟主導的國家無法推行的政策又可以輕易實現(xiàn),堪稱絕妙的諷刺。
三大運營商中較為弱小的聯(lián)通和電信是比較支持這項政策的,他們錢少基站少,網絡建設很難拼得過移動這條大鱷。移動的態(tài)度不用說是很抵觸的,但抵觸也沒轍,反正自己沒有反對的權力。電信的受益最大,因為3G時代電信分配的頻譜較好,建設不多的基站就實現(xiàn)了很好的覆蓋率;4G牌照下來,電信分得的頻譜沒啥優(yōu)勢,要達到3G網的覆蓋率就得多建好多站點,不像聯(lián)通移動有那么多既有基站可以利用。現(xiàn)在大家都改成租賃了,起跑線拉平,電信也就省了大筆支出。
對于市場來說鐵塔公司的成立自然是好事。運營商競爭加大、成本降低,最后反映出來的就是資費下降且服務更好。而且基站密度小了,群眾對基站輻射的擔憂與相關糾紛也能減少很多??傊?,鐵塔公司這項政策是值得贊許的。
最近工信部開會要求運營商限時移交自己的基站資源給鐵塔公司,不得變相拖拉和阻撓。隨著資源移交完成,中國鐵塔公司也將代替三大運營商開始承擔起基礎電信網絡的建設維護任務。希望這項政策的效果能盡快體現(xiàn)到終端資費和信號覆蓋上,讓消費者得到實在的好處。因為中國特色國民用不上優(yōu)質的頻段,起碼也該享受些中國特色的政策好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