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職場選擇心比薪重

訊石光通訊網 2011/6/23 16:28:56
        近日,一個名為“70、80、90后特點大家談”的帖子在網上被廣泛流傳。70后是工作狂,80后拒絕加班,而90后,拒絕上班!可以看出在一部分人的眼中,90后在工作中遠不如他們的“前輩”敬業(yè)。在很多職場人士眼中,90后是自我、浮躁、叛逆、眼高手低的代名詞。事實上,90后的職場選擇,并非那么一無是處,他們對自己和職場都有著個性的理解。

        90后女生很 “戀家”,為回家換工作。 

  葛海夢今年畢業(yè)于南京一家職業(yè)技術學院化工專業(yè),在江蘇太倉某國企的工業(yè)產業(yè)園做了半年的實習生。就在公司準備與她簽訂工作合同時,她選擇了離開。她說:“最關鍵的問題是離家遠。” 

        小夢的家在揚州,距工作所在地不過幾個小時的車程,她幾乎每個月都可以回家一次。但她還是覺得在家附近工作是最好的選擇。“如果單位在家附近,即使上班很辛苦,我也許也會簽約,但我實在受不了離家太遠。” 

  小夢的班長覺得她是典型的90后,“吃不了苦,很會偷懶,脾氣也不小,工作期間經常請假。”不過活潑開朗是小夢最大的優(yōu)點,有她在的時候,經常把大家都逗得很開心。還經常推薦最新的電視劇給大家看。
 
 小夢出生于1990年,是家里的獨生女,剛剛畢業(yè)的她就已經和大學的男朋友訂了婚。“感覺她應該沒什么生活壓力吧,家庭條件還行,工作就是玩。”小夢給她80后的同事留下了這樣的印象。當她的同事還在為買房的事情費心費力的時候,她的男朋友已經在家人的資助下在成都買好了婚房。
 
 葛海夢介紹說,現在她已經在家附近找到了一份新的實習工作。她表示選擇轉行是因為想過輕松、有規(guī)律的生活,“八小時工作制,有雙休日,不要加班,工作環(huán)境好,月薪在2000元左右,五險一金。”她很想能順利簽下這份在家附近的工作,但她有點不自信,“畢竟專業(yè)不對口,怕我勝任不了這份工作。” 

        不死守北京,選擇回家過“好日子”。
 
        張麗是南方人,去年剛剛從東北一所大學的新聞學專業(yè)畢業(yè)。剛剛工作一年的她說,不喜歡北京干燥的氣候,而且北京的生活成本和競爭壓力太大,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又不強,生活沒有幸福感。張麗說,工作一年的她沒有攢下一分錢,雖然工作不是很累,但是精神壓力大得讓她有些吃不消。她決定回老家,守在父母身邊。 

  張麗說,做決定之前糾結了很久,“當初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選擇北漂的,現在還沒看到理想的影子就要撤退了,有點不甘心。”不過后來想通了,留在北京,不知道要多長時間才能立住腳,還要付出犧牲健康的代價。由于從小“嬌生慣養(yǎng)”,張麗從小就不會做飯,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差,常常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團糟。“吃不上一頓好飯,自己又缺乏自制力,生活不規(guī)律,導致健康有點受損,現在的精神狀態(tài)不是很好,生活沒有任何質量可言,我不想活得太憋屈。” 

  在父母的再三要求下,她最終選擇了回家。“父母在,不遠游,當我待在北京一年,體會了生活的艱辛,也深刻體驗到了想家的痛苦,父母年紀也大了。”思慮再三,張麗最終決定了回家鄉(xiāng)發(fā)展,“家鄉(xiāng)這些年的發(fā)展也很好,與父母生活,也不用考慮房租問題,每天還有父母伺候三餐,那樣的生活才愜意。” 

  看中工作“軟”環(huán)境。 

  “我覺得工作環(huán)境分硬件環(huán)境和軟件環(huán)境。硬件環(huán)境是指公司的工作設備,軟件環(huán)境,說直白點,就是跟同事的關系,就是到了午飯時間能不能找到一個一起吃飯的伙伴。”今年剛剛從北京人文大學畢業(yè)的劉小潤正在跟自己的同學談論他的“工作經”。和同學相比,他還算幸運的,第一次網上投簡歷就有了回應。“領導說我能聊,字兒寫得好看,感覺人很活潑,接受能力也很快。”小潤自信地說起第一次面試的經歷。 

  同樣學新聞專業(yè)的小潤表示,自己最想從事與專業(yè)對口的工作。但是,看到同學們在給某大型報社投簡歷后都沒了下文,他決定“曲線救國”,先找一個容易點的、門檻低的工作積累經驗,等以后有機會還是要從事與自己專業(yè)相關的。現在的他在一家大型網站做網絡編輯,每天早上六點半起來,經過至少1個半小時的車程從天通苑的住處前往單位。經常是拿著早餐在手上邊走邊吃,但他并不覺得辛苦,依舊干勁十足。 

  小潤還記得自己職業(yè)生涯中最難忘的一件事——把兩張電影票送給了一個對他有看法的領導。他說:“我只是想改變他對我的態(tài)度,僅此而已。”果然,兩張電影票起到了作用,第二天這個領導就叫他一起吃午飯,還等了他十幾分鐘。小潤說:“我一個朋友沒干幾個月就辭職了,就是因為跟同事關系不是很融洽,經常獨自一人去吃工作餐,我可不想那樣。”小潤沒事的時候常跟領導溝通想法,也常常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見,盡管采用的不多,但領導們也經常愿意開車捎他一段路。

  對能力和薪水充滿自信。 

  提起90后,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貼上“責任感不強”的標簽,他們隨性自由的特點在職場上顯然不合時宜。但小潤認為這是一種偏見,“我不覺得我的責任感不強,盡管我不是很喜歡現在的工作,但我還是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好。從上班到現在,我從來沒有遲到和早退過,領導還說要在過了試用期之后給我加工資呢。我認為吃苦耐勞精神和老實與否全在個人,而不在于時代。” 

  小潤說,現在的工作很枯燥,每天就是負責網站內容的更新。“去其他網站看好的帖子,然后轉過來,雖然公司也要求原創(chuàng),但同時要求數量,這樣原創(chuàng)的質量就下去了。有時候工作很煩,但還是很能忍,盡管部門類似的很多管理方式我是不贊同的,不過還是要耐得住性子。” 

  說起自己與80后的區(qū)別,小潤說:“我并不覺得他們在工作上比我優(yōu)秀,我覺得我跟他們最大的區(qū)別就是他們比我多工作了幾年。我們領導挺贊賞我的。”據了解,小潤現在的試用期工資是 2000元,他有點后悔自己當初沒有談2500元。因為按照公司的規(guī)定,試用期的工資是轉正工資的80%,這就意味著轉正后他的工資會比他預期的少。不過他并不是很擔心待遇的問題,“我問過我們領導,說是轉正后的工資可以具體再談,我覺得我至少能拿 3000多,如果他滿足不了這個,我有可能會選擇辭職。”

  玩微博,利用網絡增加自己的籌碼。 

  對于伴隨著網絡成長起來的90后來說,從小就接觸網絡,幾乎沒有幾個90后不熟悉網絡。網絡已基本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最普通、最基本的交流方式。企業(yè)對網絡的廣泛運用和網絡技能的要求,對于90后來說并非增加了一道關卡,反而是增加他們就業(yè)的籌碼。劉薔是個地道的90后,而她現在已經與北京一家教育培訓機構簽訂了試用就業(yè)合同,專門做初中生的英語培訓。 

  劉薔愛上網,幾乎是班里的事事通。在寢室的時候上網看,上課的時候用手機看。上網看新聞,手機玩微博,總之能看見她的時候她都在網上。她現在的微博粉絲量已經有好幾萬了。在網上學英語,與各種各樣的人聊天,關注不同行業(yè)的人的動態(tài),豐富的閱讀讓她看起來比同齡的孩子更加思維敏捷,在與班里同學做互動時也很活潑。以至于實習不到一個月,公司領導就同意她畢業(yè)之后直接來上班,甚至開出了一個月六千的高薪。 

  劉薔學習成績很好,年年都拿獎學金。她同時也很講究個性發(fā)展,要有自己的特色。還在學校的時候,她就堅持每周都去健身練瑜伽,也看時尚雜志,追求品牌。一樣新的電子產品和一件新款衣服出來,她都要去試一試。剛來北京工作的她,盡管積蓄還不多,但她仍然堅持自己租了一個一居室。不喜歡被別人打擾,更想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互聯網普及率增加到34.3%,中國網民規(guī)模已達到4.57億人,比2009年底增加7330萬人。另外,43%的中國企業(yè)擁有獨立網站或在電子商務平臺建立網店;57.2%的企業(yè)利用互聯網與客戶溝通。劉薔表示,現在互聯網的力量很大,她時時處處都在以自己教育機構的身份出現在微博和一些溝通工具上,為的就是擴大自己和公司的影響力。

  被老板訓了兩句,辭職信扔到老板臉上。 

  作為60后的著名培訓講師張曉彤女士,曾經在培訓課上分享過兩個實例:
一家公司規(guī)定上班不許遲到,遲到一次扣50塊錢。結果有一次扣到一個20出頭的小女孩兒,她當時就給公司領導100,說不用找了,那個老大氣得,怎么回事兒,扣五十你給一百?她說我覺得這周還是會遲到的,所以不用找了。 

  天津一家的總經理秘書,上班四個月的時候,在老板的報告中的關鍵部分寫了幾個錯別字,老板是50多歲男的,就訓她干什么吃的,這女孩就覺得不爽了,然后寫了辭職信扔老板臉上。 

  在課上,張曉彤女士透露:自己為了深入了解85后、90后,以40歲高齡,開始追星,從2005年開始關注李宇春,到2007年快樂男聲比賽時除了選手之外,還特意關注各種比賽時跟員工管理相關的案例,到現在手拿相機出現在粉絲活動的現場,一步一步深入了解粉絲們平時上學和工作時候的狀態(tài)。并且經常通過QQ群與這些粉絲談他們的老板、公司、工作、客戶以及生活等。 

  從這些粉絲那里,張曉彤女士搜集了很多的案例,上面的兩個真實的事件就是從這個渠道收集來的。這樣的事件,在85后、90后中,并不少見。與70后、80后工作的目的相比,90后不再單純是為了“求生存和求發(fā)展”,他們更多的是在乎自己內心的感受。“我的主管給我的考評結果很一般,同時薪資也做了調整,但只調整了不到原來承諾增幅的二分之一。這個時候我很痛苦,決心要離開這個崗位,或者換部門。我在乎的不是薪資的事,而在乎是誰來做我的領導,我的領導對我的誠信和肯定。”這是一個90后的辭職信。顯然,心與薪的比較中,她的天平更加傾向于心。

  個性獨特,隨心而變的90后給用人單位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張曉彤所列舉的事件,在80后、90后中,并不少見。她曾經在一次中國企業(yè)家的高峰論壇上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我感覺越來越不會做企業(yè)了,以前那些有效的方法,甚至成功的方法,今天看來,都必須拋棄了,要采取新的策略。90后多元的個性無疑給用人企業(yè)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戰(zhàn)。“不再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比較追求個人的休閑和感受,這已經是90后的集體特色。”前程無憂人力資源專家馮麗娟表示,目前很多企業(yè)已發(fā)現這一集體變化,并將其作為一個大的課題來研究,且隨之調整招聘策略。 

  同時,馮麗娟也建議,對年輕的應聘者而言,重視假期無可厚非,“不過,很多大學生強調休息的前提,是將工作放在對立面看待的,認為工作就是很累很苦。”馮麗娟對此并不贊同。她認為,工作依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且占據時間非常長的一段經歷,與其艱苦地工作、盼著假期快點到來,不如嘗試著在工作中尋找樂趣。而如何做到快樂工作,對于初入職場的學生而言,最好的辦法是積極地融入到職場環(huán)境中,同時堅持學習的態(tài)度,盡快讓工作上手并順利起來。


新聞來源:競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