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專家:選擇掛鉤類理財產品應該根據財務狀況

訊石光通訊網 2008/5/6 8:48:14

  前段時間,掛鉤類理財產品的零收益風波鬧的沸沸揚揚,使得不少投資者對掛鉤類理財產品產生了懷疑。建行理財專家認為,投資者在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時,不應將某一類產品一棍子打死,而是應該根據自身財務狀況,理性選擇理財產品。
  日前,記者從建行上海分行了解到,建行于2007年4月發(fā)行的一款匯得盈“H股回歸”理財產品已于今年4月底到期,產品取得了22.18%的年收益率。此外,成立于2007年10月的交通銀行“得利寶QDII-新澳視群雄”系列12款產品于2008年4月25日向客戶支付首次收益。其中以澳大利亞元貨幣計價的系列產品獲得平均16%的年收益率(包括人民幣、美元、港幣、日元、澳元、歐元),以新西蘭元貨幣計價的系列產品獲得平均20%的年收益率(包括人民幣、美元、港幣、日元、澳元、歐元)。
  建行理財專家認為,前期媒體報道的某銀行系理財產品,掛鉤幾個國內銀行H股的相對表現,產品收益率依據“15%-相對表現”支付。引起客戶不理解的是:客戶當初以為投資的是H股,即看漲H股,結果實際理財產品掛鉤的并不是股票的漲幅,而僅僅是股票的相對表現,即看好股票相關性。只有在幾個股票漲跌幅一致的情況下,才能拿到15%的收益率。而結果卻是股票雖然漲了,掛鉤資產的相關性卻差了,導致了客戶零收益——這才是客戶不滿的真正原因,即客戶在購買產品時并未理解產品的投資理念。
  由此可見,并不是該產品本身不符合市場需求,而是由于投資者對理財產品本身所掛鉤標的的投資情況沒有足夠的認識。試想,如果當初確實有投資者看好幾個國內銀行H股的相對表現,而不是絕對表現,那么上述銀行系的理財產品就可以滿足投資者的投資需求,同時更設定了保本機制保障投資本金安全。
  雖然理財產品“零收益”現象的出現使得投資者對掛鉤類理財產品產生了一定的質疑,但投資者不應將此類產品全盤否定。從海外理財市場的實踐來看,掛鉤類產品的發(fā)行已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并得到了投資者的認可。這類產品可以與股票、商品、指數、外匯等市場上已有的投資標的掛鉤,結構設計靈活,并可完全保證或部分保證本金。應該說,此類產品可以在保障本金的前提下參與高風險市場的投資,既降低了投資風險,同時又擁有獲取高收益的機會。
  據了解,一些銀行會同時提供了“看漲”和“看跌”兩款產品,那么可以想見,到期時,必然會有一部分客戶會是“零收益”甚至“負收益”。因此若片面追求銀行理財產品必須是“正收益”和“高收益”,那么必然會導致銀行選擇產品的主觀判斷風險增加,并最終使得客戶對銀行產品的自主可選擇性減弱,并進一步導致投資風險上升。
  當然,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宣傳和銷售掛鉤類產品時,也應詳實地向客戶介紹該產品的掛鉤標的及產品結構,全面揭示產品的投資風險。
  面對市場上推出的形形色色的掛鉤類理財產品,建行相關人士提醒投資者,理性選擇理財產品。首先,投資者無論是直接投資還是購買理財產品,都應對投資標的市場有個大概了解,根據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和投資經驗選擇投資方式。其次,投資者應獨立判斷銀行的理財產品是否與自己的投資理念相契合,或通過咨詢相關理財專家后是否能認同產品的投資方向。最后,投資者應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是否購買該產品。

新聞來源:上海證券報

相關文章

    暫無記錄!